葵花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器官可以人工“养”!看实验室里的医学新突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4 23:09:00    

在天津“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一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科研团队,正通过细胞培养和3D打印技术,让肝脏、心脏等器官在培养皿中“生长”,为人类健康探索新路径。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这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里,科研团队已经能“制造”肝脏、心脏、肾脏、肺脏、皮肤等五种生物人工器官。目前,这些人工器官也已应用在了药物研发领域。以一款治疗急性肝衰的药物为例,科研人员正通过“人工肝脏”测试其安全性。

一款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需要经过大量实验。过去,临床前研究主要依靠动物实验,周期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如今,科研团队用人工器官打破了这一困局,大幅缩短药物研发的周期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员 邓博:人工器官它从制造到药物筛选,基本上72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是动物和人毕竟是有种间差异的。我们这个人工器官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是更接近真实的治疗效果(药物反应)。

人工器官不仅提升了研发效率,更承载着救治患者的终极目标。科研人员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工器官的自体移植,服务更多患者。目前,他们正与临床医生合作攻克人工器官血管网络构建等技术难题。

这个科研创新是以应用为导向的 是以最终大家能够用得起、用得上为目标的。

责任编辑:刘立江

相关文章

  • 器官可以人工“养”!看实验室里的医学新突破

    在天津“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一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科研团队,正通过细胞培养和3D打印技术,让肝脏、心脏等器官在培养皿中“生长”,为人类健康探索新路径。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这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里,科研团队已经能“制造”肝脏、心脏、肾脏、肺脏、皮肤等五种生物人工器官。

    2025-05-24 23:09:00
  • 适应雨林?古人类混血?东南亚人群基因组被破译

    中外团队历时10年,在东南亚人群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里程碑式突破。北京时间14日晚,“东南亚人群基因组计划”首期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东南亚人群的遗传演化之谜被揭开。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说,东南亚是全球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最后一块拼图”,该地区人群拥有极高的遗传多

    2025-05-15 13:20:00
  • 冯飞龙带队赴“两联一包”帮扶点调研

    阳光讯(记者 张伟)5月9日下午,副校长冯飞龙带队赴宝鸡文理学院“两联一包”帮扶点千阳县水沟镇纸坊沟村调研“数实融合”直播带货与短视频生产帮扶项目落实情况。在村电商直播间,冯飞龙详细了解了直播带货与短视频生产帮扶项目推进情况。他希望,校地双方紧密配合,以签约帮扶项目为抓手,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

    2025-05-11 15:23:00
  • 未来的时间在生长,共话穆旦与杨苡:邹汉明、余斌、邓安庆对谈

    四月底,新京报书评周刊与译林出版社共同带来线上活动——“穆旦:未来的时间在生长”。本次活动邀请到《穆旦传》作者邹汉明、《杨苡口述自传》撰写者余斌,与主持人邓安庆一起,共话穆旦、杨苡两位文学故友的生命轨迹。以下是对活动的回顾。穆旦与杨苡,两个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星空中交相辉映的名字,他们同属“五四”一代

    2025-05-08 12:28:00
  • 绿动创芯CEO沈剑飞:以创业为笔 做强人才“引力场”

    当35岁的沈剑飞带着百度、小米、北汽等头部企业精英团队扎根贵阳时,这位手握英国双硕士学位的多领域创新人才,正用“新能源+数字经济”的跨界实践,为贵阳这座西部城市,破解“引才留才”难题提供新解。清晨,在贵阳大数据科创城,绿动创芯CEO沈剑飞正在汇报演示从地方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下手,用数字经济重构新能源

    2025-05-04 14: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