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 冰
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十集微纪录片《烽火川魂 抗战记忆》以饱蘸深情的私人化镜语,聚焦抗战期间四川军民的血泪历史,将其中一段段为“大历史”遮蔽的“小故事”展延开来:一面旗帜、一封家书、一通纪念碑、一条公路等十个具象的历史切片,揭示出其间川人的牺牲与坚守。诚如伊芙特·皮洛在《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一书中所说:“抽象化过程的化简和删除……主要是借助选择以表达情感背景和最个人化的判断动机。”在某种意义上,《烽火川魂 抗战记忆》既还原了“四川不灭,中国不亡”的信念力量,也书写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精神史诗,可谓一部情感温度、历史厚度与时代宽度兼具的主旋律微纪录片佳作。

一、“小故事”解构“大历史”,让抗战精神入脑入心
《烽火川魂 抗战记忆》的突出亮点,显然在于其以“小故事”对“大历史”的解构——它避开四川军民抗战贡献的全局性扫描,转以“物”与“人”的微观视角切入,用十个典型故事的个体记忆来构建四川军民抗战期间的“立体贡献图景”——既涵盖抗战的核心领域,也让每一历史故事在温情抚慰下细节生动、可触可感,避免了空洞化之虞。概括起来,它主要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
一是军事抗争。第一集《一面旗帜——视死如归》讲述北川青年王建堂携父书“死”字旗出征的故事,第三集《一通纪念碑——铁骨铸忠魂》讲述王铭章将军在滕县保卫战中率部死守108小时的故事。它们构成了“血性川军”主线。“伤时拭血、死后裹身”的旗帜高扬了300多万出川将士的风骨,它与“决以死拼”的电报与“生于四川、死守山东”的布条一起,将川军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刻入历史。64万川军伤亡数字因它们更具视觉冲击力与情绪感染力。
二是基建支持。第四集《一条公路——血肉长歌》镜头对准乐西公路,第五集《一座机场——石碾惊雷》视线聚集新津机场。它们展现了四川民众“以血肉填技术”的奉献。24万民工投身乐西公路铺设,4000余条生命铸就“每公里死8人”的生命线;55万民工用15吨石碾当“人力压路机”,筑成当时亚洲最大轰炸机机场。影像本文没有回避“草席裹身,1.4升白米报酬”的艰苦,而这恰让大后方的贡献从抽象概念变为普通人用脊梁掮起的重担。
三是经济保障。第六集《一石济时粮——稻菽千重浪》讲述大后方的粮食增产,第七集《一口盐井——贡献结晶》讲述抗战期间的食盐供给。它们诠释了物资补给之于抗战的战略价值。水稻学家杨开渠推广再生稻技术,使作为大后方的四川的粮食贡献占全国征粮的三分之一;自贡盐商侯策名开井制盐,几乎保障了当时“半个中国食用盐”,并上缴20多亿元法币军费。杨开渠日记中“每人都是兴亡关键”的独白,让“经济抗战”故事饱含赤子心与家国情。
四是文化守护。第八集《一封联名信——寸心护文脉》与第九集《一块匾额——国宝归安》聚集“文化抗战”。李庄以一封联名信和电文,接纳包括同济大学等十余家学术机构,梁思成在此著《中国建筑史》。乐山安谷、峨眉的百姓与故宫学者共护9361箱文物,“功侔鲁壁”匾额见证文脉存续。古镇书院、文物库房的复原镜头,让观众深悟抗战之胜利亦是文化之胜利。

二、祛魅表达,让英雄叙事“有温度”
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一大挑战,在于如何避免英雄叙事的疏离感,且能让受众与历史产生情感共鸣。《烽火川魂 抗战记忆》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它将“英雄”还原为“人”,将“神性”还原为“人性”,将“英雄的奉献”还原为“平凡的日常”。也因如此,祛魅叙事让主旋律作品充满“烟火气”,让平凡人物成为英雄精神传承的主角。审慎观察,其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对英雄的刻画主要围绕情感细节展开。在邹绍孟将军的家书中,将军先批评儿子“成绩列丙等”,再流露为父“以身殉职则责任在汝辈”的悲壮,展现其“父之严”与“军之决”——这无疑避免了英雄神化,让形象更立体,也更具深刻的人性。王建堂的侄子王烈勋“反复描摹”复制“死”字旗,这一场景与其伯父书写“死”字旗的“一气呵成”相比,则让“精神传承”在此成为具象可感的行动而非无生命的概念化口号。
二是对平凡人的关注凸显人民性、现实性。95岁的肖清泉回忆“烧草席虱子”,98岁的江友才描述“拉石碾喊号子”,筑路、修机场亲历者的素朴讲述,带有浓郁的岁月质感。而今乐西公路旁的菜农运“高原莲花白”、李庄学生在校园内朗声诵读……当代镜头与历史故事相交织,让“平凡奉献”有了精神文化的延续性——无名民工筑就的路仍在惠及后人,护文百姓守的文脉仍在照亮校园。在此意义上,主旋律纪录片成为“千万人的史诗”。
世界著名电影导演安·塔尔科夫斯基在《质朴节制的导演处理》一文中提出,电影应深刻地“触及人的现实的痛苦”,“使人愿意接受善”,并“释放出精神的能量”。延伸开去,《烽火川魂 抗战记忆》以感人的富有温度的视听影像客观呈现历史,既不回避川军“粗布单衣、土制手榴弹”的装备困境,亦不淡化乐西公路修建中“两省行政扯皮”的复杂问题,亦有着对美好现实与人民大众的善的期许。其实,这种不美化、不回避矛盾的态度,让影片的叙事更具公信力,并由此凸显抗战胜利实乃艰难困苦中用信念与血汗所换,因而要更加珍惜和平、大爱苍生。借用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导演方励的话说,就是“并非简单地把过去的事件呈现给观众,而是通过这些亲历者及其后代的即时反馈,让历史与今日发生联结”。


三、史料与纪实相融,让历史记忆可触可感
显而易见,《烽火川魂 抗战记忆》在影像语言与叙事节奏上精心打磨,在某种意义上为历史题材的微纪录片传播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它巧妙融合真实史料与纪实镜语,既保留历史的原始质感,又借现代叙事让历史活起来。综合观之,其在这方面主要体现出如下特点。
其一,史料援引匠心独运。1940年《民族万岁》胶片、1938年《新华日报》社论、邹绍孟家书原件等,均非简单史料堆砌而是将之深融叙事。《民族万岁》“打穿山河”的旁白与乐西公路的现状相交织,《新华日报》“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与川军伤亡数字并列呈示——老胶片的划痕、家书的泛黄痕迹等岁月印记,遽然成为历史真实性的有力注脚。
其二,纪实镜语构建强烈的现场感。王烈勋在北川公园讲“死”字旗的故事,摄制组在蓑衣岭感受2800米海拔的凛冽,罗氏后人在李庄慧光寺追忆往事……人物同期声与场景空镜头的组合,如肖清泉抚摸新津机场的石头说“有感情”时,镜头转向当今正在起飞的训练机等,让历史可触可感——历史与当下的有机交融既唤醒了普通民众尘封的历史记忆,也展现了大时代变迁的脉搏。
其三,叙事节奏精准适配当下微短剧碎片化传播态势。《烽火川魂 抗战记忆》每集8分钟,均以“核心物件”串联。开篇用当今现场场景引入,如当下听故事的学生问“死”字旗意义等,中间铺展历史事实,结尾回归当代传承。这种焦点集中、结构明晰的叙事既符合广大观众的审美习惯,也能完整传递每个故事所言说的核心思想与精神旨归。
当然,《烽火川魂 抗战记忆》在关乎“感官呈现”与“叙事深度”等的细节打磨上亦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比如,有的画面色调处理过于清新明亮,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血泪历史的沉重感——让画面“美观”的色调处理可能与历史场景的情感基调脱节,甚而削弱场景本身的感染力。然而,瑕不掩瑜,这些尚可进一步精深之处,并未遮蔽这部十集微纪录片的耀眼辉光。
在整体意义上,《烽火川魂 抗战记忆》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历史,还在于让“抗战精神”照进当下。王烈勋复制“死”字旗的坚守、乐西公路从“血肉路”到“丰收道”的变迁等,都证明了抗战精神的当代传承。用耶尔恩·吕森在《危机、创伤与认同》一文中的话说:“边缘事件”会“超越了历史思维主旨的层面,而进入了历史思维本身的精神过程的中心”。80年过去,烽火虽远,但“视死如归,护文脉、勇担当”的川魂未散。在本质层面上,这部十集微纪录片既是对四川人民的致敬,也是对中华民族不屈于外敌、勇于奉献精神的礼赞。它唤醒记忆,启示人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复兴路上续写辉煌的家国篇章。
作者简介:曹峻冰,笔名峻冰,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