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有过做什么都觉得很累的状况,这可能并非你意志薄弱,也不是生性懒惰,而是能量条早已触底,“隐性疲劳”正在悄然堆积。
“疲劳”是身体“缺电”了
“疲劳”与“疲劳感”是两个概念。疲劳是实际中的损耗,疲劳感则是大脑感知并传达到意识层面上的信号。
“隐性疲劳”的恐怖之处:
在正常情况下,疲劳感确实能够作为反映身体状态的一个较为准确的指标。然而,疲劳感与疼痛感类似,它是一种融合了生理、心理、文化等多维度因素的主观体验,因此并不总是准确无误的,反而常常会出错。
一个人对疼痛的感知力和忍耐度具有适应性和可塑性。当个体反复暴露在某种疼痛刺激下时,神经系统会逐渐适应这种刺激,会变得越来越不怕疼,越来越能忍受痛,以至于对疼痛的感知力变得不敏感。
类似地,当一个人长时间处于“高消耗、低补充”,电量从未满格,数值常常赤红的状态时,就会忘记“不疲劳”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疲劳感的阈值就在生活中的点点忍耐和忽视中渐涨,导致即使疲劳已经积累到了快要人命的程度,也仍旧无知无觉。
怎样判断自己有没有“隐性疲劳”?
1、经常脑雾,难以专注
当我们感到大脑反应迟缓、思考卡顿、记忆掉线、注意力脱轨,仿佛大脑笼罩在一片朦胧的雾中,这时可能已经陷入了“脑雾”状态。
2、烦躁不安,容易厌烦
“烦躁不安”是“隐性疲劳”的一种典型表现。当身体处于疲劳状态时,人们可能会感到心烦意乱,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因为小事而生气或不安。这种情绪状态可能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使人难以保持平静和专注。
“容易厌烦”也是“隐性疲劳”的另一个常见症状。由于大脑功能受到疲劳的影响,人们可能变得容易对事物失去耐心和兴趣,即使是平时喜欢的事情也可能变得无趣和令人厌烦。这种情绪状态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疲劳感,形成恶性循环。
3、中途入睡,半夜起床
当你发现自己在进行一些日常活动时,如看电视、坐地铁等,会不自觉地入睡,甚至在醒来后发现已经多坐了一站或多看了几集节目,这很可能表示你的身体已经过度疲劳。这种“中途入睡”的现象,在脑科学中得到了证实,是大脑在疲劳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强制休息而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
因此,与其说是睡着,不如说是昏厥。这种现象尤其需要注意,因为它可能意味着你的睡眠质量也在下降,而睡眠质量的下降又会进一步加剧疲劳感,形成恶性循环。
4、口臭体臭,疱疹长痘
当身体陷入“隐性疲劳”状态时,代谢水平可能会显著降低。比如唾液分泌量降低,从而引发口臭。此外,代谢水平的降低还会导致营养物质的代谢不完全,产生体臭。
随着身体状态持续下滑,免疫也将显著降低,炎症会活跃起来。常常伴随着痘痘、粉刺等皮肤问题的出现。更为严重的是,体内寄生的疱疹病毒可能会因此变得活跃,从而在口唇、腋下等部位形成水疱,这无疑是“隐性疲劳”的又一显著且不容忽视的预警信号。
什么是应对“隐性疲劳”良药?
感觉“累了”是正常的,不知道“累了”却很要命!“隐性疲劳”的根源在于“耗能”过度与“充能”不足的长期失衡,以至于大脑对“疲劳”失去敏感,对“不疲劳”丧失感知。
1、睡眠是最好的充能方式
众所周知,优质睡眠是高效充能、恢复元气的黄金法则,确保拥有优质的睡眠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2、降低耗能:人生需要“松弛感”
在无法保证高效“充能”的情况下,尽量降低“耗能”变得尤为关键。在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后,身体和大脑的能量利用会变得低效,就像空转的轮胎,没有向前挪一步,却耗能又损伤自己。
因此,适当地放松,保持工作和生活的松弛感,能减缓疲劳累积的速度。做一些低信息输入、低精力消耗的事情,比如站一站活动活动筋骨,看一看窗外的蓝天绿草,撸一撸可爱的小猫小狗,抱一抱亲密无间的孩子爱人。
来源:科普中国、安徽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