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双向赋能,打造“带不走”的振兴力量——援青工作巡礼之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2 09:05:00    

产业援青·乌兰茶卡天空壹号。浙江省援青指挥部供图

天津市援建泽库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通讯员 赵延萍 摄

高原冷凉蔬菜端上江苏人家的餐桌;“天津牌”甜瓜种在青海的土地上;江南“杭白菊”在高原成功绽放;光伏、太阳能、绿电、电力储能、大数据等多个领域与省外大型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或协议……当青海高原上“遍地开花”的特色产业印上“援青”印记时,我们不难看到,这场跨越上千公里的深情奔赴,既是谋求发展的坚定决心,更是为民造福的赤诚初心。

产业援青是谋长远之策。援青六省市聚焦青海产业“四地”建设,立足青海特色、聚焦产业提质增效,发挥政策和资源双重优势,积极打造内外发展双动能,与时俱进完善、创新援助模式,实现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从单一项目支持到全产业链培育的转变,推动青海高原实现产业兴青、产业富民,探索出一条产业援青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精准“引进来”:招商引资凝“合力”

水能、太阳能、风能资源,是青海这片神奇土地孕育的丰富宝藏。过去藏在深山人未识,如今靠着援青省市的精准招商和光伏企业的落地生根,这里的无限“绿能”正澎湃涌动。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柴达木盆地的戈壁滩上,大片光伏板矗立,高耸的光伏吸热塔点亮城市,硕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星罗棋布,成为广阔土地上的一道风景线。在海西州新能源产业布局项目中,浙江企业的身影随处可见。

立足青海丰富的清洁能源与绿色算力资源,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创新推出“四张清单”(浙江零碳产业企业、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绿色算力企业清单及海西招商引资政策清单)和“一个目录”(100家浙江重点企业招引目录),实施精准招商。通过浙江援青牵线,海西州成功引进风力设备制造项目2个、光伏光热及风力发电项目7个,协议金额348亿元,显著提升了当地清洁能源产业规模。

产业援青重在精准发力。海西州新能源的发展,深深烙着浙江援青的印记,更是其为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注入发展动能的生动缩影。

把单向“输血”模式变为双向资源共享、协同发展,通过点对点招商引资,才能更精准地搭建“所需”和“所能”之间的桥梁。江苏援青团队引进无锡超算中心、亚太科技、万界算力、羲源独立储能等项目落户青海,吸引80余家企业扎根,共建27个产业园区,为青海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江苏动能”,也为江苏民营企业拓展了发展新蓝海。

无独有偶,今年青洽会上举办的2025“江苏名企青海行”暨苏青产业投资洽谈会,7个涉及农牧、新能源、智算等领域的项目顺利签约,为苏青产业协作再添新可能。

招商引资是赋能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援青省市推进青海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北京举办青海省绿色算力产业推介会,在江苏南京举办青海省绿色算力招商引资推介会,在进博会期间专题推介全省投资环境和重点产业,多维度扩大“朋友圈”、拓展合作面;借津洽会、贸服会、数贸会、青洽会等会展平台,援受双方不断加强沟通交流,深化对接合作。

2024年,青海与援青省市签订的招商引资项目投资额达908亿元,一批涉及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算力等重点领域的项目相继落地实施,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产业向“阳”,铺就乡村振兴路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冷水鱼苗繁育基地,山东省第五批援青干部、门源县委副书记孟庆澄正在查看新投放鱼苗的长势。“鱼苗在门源孵化,通过陆海联运长途运输到渤海湾,投入深海网箱进行成鱼养殖。这样养出的三文鱼品质更高、附加值更好,能带来更大经济效益。”孟庆澄说。

从传统养殖导致冷水鱼品种单一、技术落后,到如今依托山东省技术支撑和资金援助,形成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在一批批山东援青干部人才的接续努力下,门源县建成了西北地区最大的冷水鱼鱼苗繁育基地。

目前,该基地承担着青海省龙羊峡等沿黄27家网箱养殖企业和4家养殖企业85%的鱼苗供应,年均销售鱼苗320万尾,带动当地群众月均增收5000元。通过“门源孵化、山东养殖”的“陆海接力养殖”模式,实现了鲁青两地合作共赢。

当门源县冷水鱼苗繁育基地的育苗茁壮成长时,200多公里外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德吉村,旅游业正迎来一年一度的暑期旺季。

这个曾经“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村,如今藏式民居错落有致,人工沙滩、花海、游船码头等旅游设施一应俱全,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红打卡地。靠着文旅产业发展,村民摆脱了外出务工的困境,在家乡找到稳定工作,有了一定收入。

村庄的振兴蜕变,是天津援青工作的缩影。2024年以来,天津援青指挥部重点发力产业和弦、民生和美、三交和融、人才和声、医教和衷五个方面,促进民族和谐团结,一步一个脚印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嬗变。

坚持把助力产业发展作为提升当地内生动力的“龙头”,大力实施“造血”工程,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各援青省市始终以产业赋能为重点,在产业援青上下足功夫:

为改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农作物种植品类单一的局面,浙江援青乌兰工作组紧扣乡村振兴核心任务,以“浙豌”品种培育为支点,构建起“科技赋能+全链帮扶”的产业援建新模式;

北京市立足玉树藏族自治州资源禀赋,发展农牧业和文旅产业,引进首农、首旅等企业,做大“玉树牦牛”品牌,带动超1.5万人就业,辐射3万余人增收,100余种特色产品进入北京市场;

宁波援青围绕野血牦牛产业链,大力发展天峻牦牛规模化养殖、牦牛肉标准化生产及牦牛奶市场化推广,努力把天峻牦牛产业打造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金名片”;

……

精准聚焦受援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挥援青各省市在产业培育、市场拓展等领域的优势,瞄准富民惠民产业实干攻坚。三年来,一批批产业新亮点培育壮大、向“阳”生长,产业援青结出累累硕果。

找准农牧业“特”,绿色赋能双向发展

三十年前,果洛藏族自治州牦牛肉还只是高原牧民锅灶里的寻常美味,鲜少走出雪山草甸;如今,这片土地孕育的牦牛已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紧实鲜香的肉质征服了北京、广州、上海等省外城市居民的味蕾。

在上海援青队伍的支援下,果洛州牦牛产业已从传统畜牧方式转向全产业链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挥当地农牧业资源特色,成为第五批上海援青团队的重要任务。

2024年6月,果洛州玛多和玛沁两县的11名牦牛绒工匠分批到上海沙涓氆氇研发中心工坊参观学习,从组装、穿经、绕线到操作氆氇纺织机器,开启牦牛绒创新之路。不同于传统编织,新技术能让粗糙厚硬的牦牛绒变得如羊绒般柔软,赋予其高商品价值。同年,位于玛沁县久美家园的“沪沁怡”氆氇手工编织坊正式揭牌。这座以牦牛绒为原料的手工坊,采用统一下订单、统一提供原材料的方式,不仅为小区居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创业机会,更为果洛州牦牛全产业链发展增添助力。

“通过技术改良和培训,当地牧民能按标准细心筛选牦牛绒,进入沙涓的‘制造旅程’,成为引领时尚的艺术品。这样一来,牦牛绒附加值大幅提升,采收利润直接回馈牧民,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沪沁怡”氆氇手工编织坊是上海沙涓时装科技有限公司在涉藏地区的第五个纺织工坊,负责人郭秀玲介绍,首批签订的5万元订单,平摊到现有织工手中,每人收益超5000元。

产业援青的关键,在于抓住“特色”二字做足文章。在牦牛肉不断走出省门、走向省外市场的同时,牦牛绒产业的起步为青海轻工业发展提供了经验,也彰显了产业援青对特色资源的深度挖掘。

找准农牧业“特”,援青省市通过引入先进加工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青海农产品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一大批“青字号”品牌走出高原、走向全国,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据了解,2024年,援青资金支持特色农牧业设施建设、产品培育、技术创新、品牌打造、销路拓展等,助力产业提质增效和农牧民增收。各受援地在支援省市增设青海农特产品展销直营店38家,全年消费帮扶金额突破6.2亿元。

从优势产业生机勃勃到新兴产业活力满满,坚持双向赋能,方能打造“带不走”的振兴力量。三年一段征程,援青六省市的大力投入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伴随青海草原一年又一年牧草返绿,产业援青的接力棒将继续传递……

编辑:刘海钧;

相关文章

  • 央媒看河南 |关注产业转型等内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4小时》河南焦作 创新驱动产业转型 城市焕发新生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周刊》人物回顾:李福贵(网名):对乡亲的回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三农报道》河南原阳 稻田无人机飞防全覆盖 高效防病虫促产量河南焦作创新驱动产业转型 城市焕发新生机新闻频道23日报道了,河南焦作以科技创

    2025-08-24 10:07:00
  • 我国月度用电量首破万亿大关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经济参考报》8月22日刊发记者王璐采写的文章《我国月度用电量首破万亿大关 “高”“新”产业发展势头旺》。文章称,国家能源局8月21日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102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这是我国月度全社会用电量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业内人士指出,作为

    2025-08-22 17:04:00
  • 【早知道】广东出台推动商业航天发展若干措施;力箭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人民财讯8月20日电,【摘要】外交部:中方愿根据当事方意愿继续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发挥建设性作用。全国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在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部署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工作。财政部:1—7月证券交易印花税936亿元,同比增长62.5%。《广东省推动商

    2025-08-20 08:13:00
  • “千年药乡”磐安携“中医药+”赴京 叩响产业合作大门

    中新经纬8月16日电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素有“千年药乡”之美誉。为深度激活磐安的中医药材宝库,链接北京产业要素,构建磐安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特色化、数字化、国际化“中医药+”产业体系,一场以“中医药让现代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磐安北京产业合作交流会于8月15日在京举行。图为

    2025-08-16 16:39:00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节水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成立

    川观新闻记者 邵明亮 阚莹莹 文/图8月12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节水产业创新发展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大会在成都举行。成立大会现场联盟由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水利发展集团等6家单位共同发起,首批成员包括56家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涵盖节水装备

    2025-08-12 1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