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法耀陇原##e法善治网聚同心#

来源:8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任延昕 王博
曾经,一位名叫马锡五的法官,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采取调判结合、通俗易懂的方式,既断清了是非,也普及了法律,教育了群众。这种审判方式被命名为“马锡五审判方式”,也是“马背法庭”的前身。他曾是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新中国成立后还担任过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期在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蹲点发现,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10年,“马背法庭”的精髓——将群众路线运用于司法审判工作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没有过时,以“暖心顺气+以案普法+深入调研+调判结合”为特征、追求案结事了人和的“东方审判经验”仍然在基层法院得以继承与弘扬。

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法官外出实地勘验。受访者供图
直面当事人的“第一窗口”
【坐标】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
城关区是西北交通枢纽、工商重镇兰州市的主城区,商贸繁荣、人口集中、各类企事业单位众多,各类矛盾纠纷也相应集中。
城关区人民法院常年承担着占甘肃省一成、兰州市近四成的诉讼案件量。2024年,城关区人民法院员额法官人均收案601件、结案571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倍多。
走进城关区人民法院大楼,刚到上班时间,一楼的诉讼服务中心里已经等候着近10人,其中有专业律师,也有当事人。站在导诉台里的工作人员很快被各式提问包围:

7月31日拍摄的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受访者供图
“我来查我案件的进程,到哪位法官手里了?”
“我已经网上立案了,为什么显示材料被退回了?”
“我的案子属于行政诉讼,还是民事诉讼?”
…………
立案庭的诉讼服务中心是直面当事人的窗口单位,这里的工作不仅仅是收材料、录信息、为案件“挂号”那么简单。
大多数当事人对于如何打官司并不了解。窗口的工作人员需要用老百姓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法律规定,帮当事人理清诉求,也理顺心气。
“法官,我要离婚!”一位大姐等候在导诉台旁,语气急促地说。记者看到她从文件袋中拿出了一份用蓝色签字笔手写的起诉状。
“有些必要的立案材料,还需要您补充一下……”
没等导诉员唐丽娟说完,这位当事人便高声嚷了起来:“今天我必须要立案!我没有时间再来一趟!”
唐丽娟翻开导诉台前的起诉状模板,轻声解释:“您完全不用再跑一趟,按照模板重新誊写打印,把所需材料备全,今天就可以立案。”
同在导诉台内的值班律师也及时加入,帮忙指出起诉状需要修改的地方。
“您别着急,我们会在这里等您一直到下班。”唐丽娟拿出一张小纸条,写上注意事项,然后贴在文件袋上。
当事人语气逐渐缓和,点头致歉后便到一旁修改材料。
“立案庭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当事人,这要求我们既要做好诉讼服务,又能够应对各种棘手问题,需要更多的耐心与宽容。”立案庭副庭长张星平说。
近年来,遵循立案登记制改革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对依法应受理的案件须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2024年,城关区人民法院共收案6.19万余件。
为了应对持续的案件受理压力,城关区人民法院积极推进多元化解、繁简分流等配套机制,通过入驻城关区综治中心等方式,落实指导人民调解的法定职责。数据显示,2024年,全院诉前调解案件3.3万余件,调解成功1.5万余件,民商事一审案件新收同比下降20.02%。
在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的基础上,立案庭不断优化服务,要求窗口工作人员向当事人一次性告知待补全的立案材料,减少群众诉累。
如今,网上立案服务让大部分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足不出户就可以立案。诉讼服务中心集齐了案件查询、立案、保全、缴费退费等服务功能,并设有专人导诉答疑。即使在办事的高峰期,各窗口依然运转有序。
记者在自助立案区看到,借助诉讼服务远程柜台上线的“要素式诉状智能生成”功能,前来立案的兰州市民曲先生在10分钟内完成了一份格式规范、要点清晰的起诉状。
“我没打过官司,不会写诉状。现在,我对着机器填几个空格,诉状就自动生成了。”他说。
【蹲点体悟】定纷止争,离不开一颗“暖心顺气丸”
多年前,记者随一家乡镇人民法庭的几位法官,背着国徽、带着案卷,到山村办案。田埂上,法官既讲法律,也讲情理。本来是老哥俩的当事人从互相埋怨到和解结案,解决了纠纷,也打开了心结。
从高山耸立,到高楼林立,一家省会城市基层法院的专业化、现代化、智能化,不是过往的“马背法庭”能比拟的。但让群众“暖心顺气”的工作方法却是一脉相承。
在立案庭的一天,记者发现,很多人是第一次走进法院,面对打官司,心中有焦虑,有茫然,更有期盼。他们需要法律知识科普,同样需要“拉满情绪价值”。
法律不徇私情,但是司法服务理应有温度。社会再发展,收案量再多,解开纠纷背后的症结,也都离不开一颗“暖心顺气丸”。
驶向“快车道”的案卷
【坐标】民事速裁庭
上午9点,城关区人民法院民事速裁庭办公室里,记者面前的长条桌子上摆放着半年来已经结案的案卷。六摞牛皮纸袋沿墙纵向排开,每一摞都超过一米高。
书记员马丽把昨天处理完毕的案卷放在最上面。院内安排了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归档案卷,但“每个法官办公室里案卷都很多,得抢着让负责归档的工作人员来处理”。
15分钟内,员额法官狄正巧接打了三个电话,分别处理上午庭审和文书送达的问题。
今年35岁的狄正巧,加上一名法官助理和一名书记员,这个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团队年均处理案件量超过1000件。
“开庭最多的一天,从早上9点一直开到晚上9点。”狄正巧说。
记者在民事速裁庭蹲点当天,正是法庭接办案的高峰时段,狄正巧的手机小程序里提示着“今日开庭共7件”。她所在的速裁庭负责审理事实和责任相对清晰的银行、金融借款类案件。

7月31日,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外出执行。受访者供图
不同的案件,案情有复杂简单之分,数额、争议有大小之分,审理也有难易之别。狄正巧说,双方当事人没有争议或争议不大,法律关系清晰简单,标的额小的案件,按照法律规定适用简易程序或者小额诉讼程序,即为速裁。
跟随狄正巧,记者来到位于法院大楼五楼的第20号法庭,见到了即将开庭的两组当事人。“上午有庭审的话就要少喝水。”狄正巧边说边麻利地穿上法官袍,挽起头发,走进法庭开始庭前调解。
两起案件的当事人均在创业中受挫,因为不能按时偿还贷款,被银行告上法庭。
原告银行代理人说:“找了你们很多次,也已经给你们发过催缴通知了。”
其中一名被告答:“我不是要当‘老赖’,今天来出庭也是表明态度,是想还钱的,但是现在真的没钱。”
两起金融贷款逾期纠纷交叉进行调解,没有“中场”休息。银行的代理律师多次打电话,询问银行关于能否延长贷款偿还时限以及可调整的额度。书记员整理的笔录总字数不断攀升。
狄正巧说,以往审判部分金融贷款逾期案件,法院倾向于判被告一次性付清。但由于被告财务状况短期内无法改变,最终只能冻结财产被强制执行。这对于原告来说往往是无解之解,对于被告来说则是雪上加霜,甚至是恶性循环。
“现在,我们倾向于促成双方达成新的约定,被告先偿还逾期款项,剩余的本金和利息按照合同约定偿还。”她说。
最终,用时近一个半小时,两起纠纷均达成调解。原告银行同意延长还款期限,被告承担诉讼费。
“调解苦口婆心说百十句,开庭审判法槌一敲只用说几句。”狄正巧说,从用时长短上比较,法官更愿意开庭,但从最终效果上看,有些案件中,适用调解可能更好。“调解上付出的时间是值得的”,狄正巧认为,这能推动案件朝着案结事了的方向发展。
庭审工作告一段落后,狄正巧返回办公室接着制作裁判文书,接待律师和当事人,抽空与爱人通话几分钟交代带女儿体检的注意事项。
【蹲点感悟】简单一判了之,或许欲“速”不达
速裁庭的法官多是“90后”。他们有的正谈婚论嫁,有的已为人父母,不仅在单位是生力军,在家里也是顶梁柱。面对工作任务与生活压力的“双重夹击”,不断加速仿佛成了当下的唯一选择。
城市里商贸兴盛、人流密集,各类纠纷也随之增多。面对案件量居高不下的常态,法院采取“分类+速裁”的策略,高效调动司法资源,让一部分事实简单、证据齐全、法律关系清楚的案件,快速定纷止争。
不过,速裁不只是为了快。案结事了,才是维护公平正义、高效用好司法资源的“最优解”。
80多年前,一位法官同样忙着“速裁”。他叫马锡五,曾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在一个当时封闭、传统的农村,他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采取调判结合、通俗易懂的方式,既断清了是非,也普及了法律,教育了群众。这种审判方式被命名为“马锡五审判方式”,也是“马背法庭”的前身。
有的年轻法官说,当前城市法院工作量大,忙到没有时间到田间地头去审判。但是,在速裁的“快车道”上,他们依然经常通过调判结合力求案结事了,通过调查研究找到解决纠纷的“最优解”,这与“马锡五审判方式”一脉相承。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髓没有落伍,司法为民的理念也不会褪色。
金点子诞生在纠纷调处一线
【坐标】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
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独立于城关区人民法院大楼外,是设立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一线的派出机构。
车辆驶过一条绕城主干道,再在盘山路上绕几道弯,停在了半山腰的开阔处。宽敞的大院里大小车辆进出不停,从车上下来的司乘人员都直奔旁边的彩钢房。
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位于彩钢房的尽头,在它前方一字排开的是交警大队办公室、保险公司理赔窗口等。
兰州是坐拥400多万常住人口和140余万辆机动车的省会城市。随着车辆保有数不断上升,转入诉讼程序的交通事故案件量也逐年增加。

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法官外出实地勘验。受访者供图
以往,道路交通事故的当事人要反复往交警大队、法院、保险公司跑,处理调解、理赔、司法确认、民事诉讼等众多事项。
2018年,道路交通事故巡回法庭挂牌成立,整合了法院、公安、保险公司资源,对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理赔调解、司法确认进行一站式处理,并及时转立案快速审理,加快交通事故纠纷处理进度。
上午10点,道交法庭等候区里坐满了赶来处理事故的司乘人员。当日,有四个转入诉讼程序的案子需要处理,员额法官员聪聪与书记员程黎娜、法官助理王娜正在做开庭准备。
其中一起为交通肇事案件,原被告双方就赔偿事宜一直未能达成一致。
发生交通事故后,如何厘清事故责任、损失能否得到赔偿、赔偿具体为多少,这些是当事人最关注的问题,而反复核对并计算相关数据一般会占用庭审大量时间。
“误工费24220元,营养费1899元,护理费13840元……”记者发现,在这次庭审中,法官和原被告双方拿着格式相同的赔偿速算表核对数据,仅用几分钟便完成了复杂的数据计算。
这是员聪聪和审判团队在日常实践中琢磨出的办法。“以往开庭时,大家在文字里找数字,各算各的,容易出错。有的当事人会拿着一沓子医院收据在庭上现找现算,耽误庭审时间,也不利于书记员记录。”她说,这份赔偿速算表能有效提高各方效率。
伤残等级、误工期、护理期、营养期……大家对照速算表提出需求。员聪聪依据鉴定得出的结论,对照相关损害赔偿标准,迅速计算出具体的赔偿金额。
最终出具的裁判文书,是一份表格式判决书。这是近年来司法为民的一项探索创新。不同于传统判决书,它没有大段的文字,而是将庭审争议焦点,例如当事人应获得的赔偿项目金额及明细、原告诉请的每一项赔偿项目在何种保险项下进行赔偿等情况,均通过表格的方式列明。
“赔偿款有多少,怎么算出来的,一目了然。”涉案双方均表示认同。双方签字后,败诉方当庭支付了赔偿款项。
【蹲点感悟】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守正
几年前,员聪聪刚到道交法庭工作时,以为道路交通案件多是车辆剐蹭的“小案子”。但一次诉前调解“撞击”了她的内心。
一起交通事故后,一名年轻男性因事故受伤卧床不起。他家中孩子还小,老人在病床前抹泪。目睹此情此景,员聪聪理解了当事人妻子催问案件进展时的“坏脾气”,也懂得了她的痛苦和不易……
每一起道路交通事故落在涉事家庭头上,都是实打实的灾难。“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对于办案法官来说,这份感同身受的关切不可或缺。秉持公平正义是基本职责,更要想方设法让公平正义清晰可感、触手可及。
80多年前,以马锡五为代表的陕甘宁边区法官,变“坐堂审案”为“下乡办案”,变“不告不理”为能动司法,实行调判结合的结果,兼顾法、理、情,让不懂“民事诉讼”“婚姻自由”等现代法律概念的山乡老百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种本土化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如今,司法创新脚步不停。“一表清”式的裁判文书,并非兰州独创,全国许多法院都在进行新探索。还有不少法院通过科技赋能,不断提高司法服务便利化水平。秉公执法而不墨守成规,守望公平正义,也要不断创新。
不一样的法院人
【坐标】执行局
初见执行法官潘成伟时,他迈着大步上前握手,面容沉稳,比寻常“95后”成熟很多。
“申请人刚刚反馈了新线索,我们马上赶过去,看看被执行人在不在。然后,我们要去车管所依法查封车辆,争取在中午下班前赶到另一个小区,还有一套房产需要我们勘验。”迅速规划好上午的外勤路线,他喊上同样年轻的执行员王玮,带着记者驾车驶出了法院。
执行工作是司法程序的“最后一公里”。与审判工作不同,只要还有一分钱没有执行完毕,执行工作便不算结束。
潘成伟和王玮,每年人均办结900件左右执行案件。他们执行的内容五花八门,足迹遍布全国,标的物更是千奇百怪,有房屋、车辆,也有鸡鸭牛羊。
有一次,他们赶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执行,标的物是存放在牧民草场上的4000余吨煤炭。
“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煤炭。”谈起这段共同经历,执行局副局长王娟娟感慨万分,“一部分煤炭因温度高发生了自燃。我们一边浇水灭火,一边组织装车过磅。不到半个小时,满头满脸都盖满煤灰。”
最终,执行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连续三天不间断工作,顺利完成了煤炭的运输和交付。
“以前觉得法官是脑力劳动,现在看来还是个体力活。”王娟娟说。
跟随潘成伟和王玮,记者抵达了第一个小区。在执行申请人的带领下,大家找到了一栋民房。潘成伟上前敲门,却无人应答。
“请开门。我是城关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工作人员。”又敲了几分钟门后,屋内依旧没有任何反应。最终大家只得暂时放弃,拍照取证后离开。
在驱车前往下一处目的地的途中,王玮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空跑”十分常见。执行法官们时常遭遇被执行人刻意回避的情况,即便做足前期准备,也难免无功而返。这是全国各地基层法院执行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难题。

2月26日,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的执行法官赶赴被执行人小区查验房产。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任延昕摄
但在他们看来,每一次外勤都是响应申请人需求的必选项。“虽然不是每一次执行都有结果,但每一次我们都会全力以赴。”王玮说。
日常工作中,执行法官们时常要面对更加激烈的矛盾冲突。王娟娟说,有时当事人觉得官司赢了,立刻就要拿到赔偿,一旦与期待有落差,执行不顺畅,矛盾一点就着。
据她回忆,某次接到法警电话称,她负责的一起恢复执行案件的申请人情绪十分激动。申请人认为法官不作为,原因是其妹妹、妹夫欠他数十万元未归还,却住着大房子,他质疑“怎么会没钱还”。
法官向申请人逐一解释:欠款人目前无还款能力,所住房子为贷款购买且存在逾期,欠款人已被列入失信名单并限制高消费,法院已做过相关调查,但申请人仍不信任。
“那就把执行流程公开化。”王娟娟带着申请人入户做笔录,去银行查账户和贷款情况……一套流程走完,申请人明白了法官没说假话,也愿意配合后续工作。
“执行工作,说到底就是做通人的工作。”王娟娟说。一名合格的执行法官,要既会做司法工作,又会做群众工作。
结束一天的外勤,潘成伟和王玮返回法院时已是下午3点,但一天的任务并没有结束。因为白天经常要外出执行,执行法官们会利用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做完案头工作。
刚进办公室不久,一名执行申请人就跟着进来:“法官,我的案子执行得咋样啦?”还没吃完饭的潘成伟,拉过椅子坐下,继续工作……
【蹲点感悟】兼顾法、理、情,走好司法领域的群众路线
蹲点8天,从诉讼服务中心到民事速裁庭,再到巡回法庭和执行局,从立案、审查到执行,记者看到有人开庭“连轴转”,有人案牍“五尺厚”,有人为调解疑难案件而奔忙……
作为甘肃接办案数量第一的基层法院,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近年来全力以赴破解“案多人少”的矛盾。2024年,城关区法院审限内结案率同比增长32.39%,执行完毕率同比增长10.99%,平均结案时间同比缩短78.77天,多项工作量质齐升。
破解人案矛盾,表面上是做好减“分子”、加“分母”的加减法,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深化诉源治理,强化多元解纷,也需要提升办案质效,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还需要向科技赋能要“乘数效应”……
千招万招,离不开案结事了的根本一招,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不管是“马背法庭”,还是“全省第一院”,都需要秉持司法为民的初心,都需要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深厚扎实的专业素养,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用心用情、彰显担当;都需要校准法律准绳,兼顾法、理、情,走好司法领域的群众路线。
80多年前,到访陕甘宁边区的几位外国记者,称赞“马锡五审判方式”为“东方审判经验”,将马锡五称之为“调解英雄”“人民法官”。80多年过去,“马背法庭”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历史,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髓依然没有过时。时代将会造就更多属于这个时代的“调解英雄”“人民法官”。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