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被世界铭记的塑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0 04:19:00    

轰炸(雕塑) 滑田友 1946年 中国美术馆藏

【藏品的故事】

一件沾满煤灰、表现中国母子的雕塑,为何被世界铭记?当滑田友的雕塑作品《轰炸》相继被法国教育部、巴黎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并入编法文版《世界美术百科全书》,这个问题便有了明确答案。

如今,这件现代雕塑史上的经典之作——《轰炸》(原作之一)藏于中国美术馆。其作者滑田友(1901-1986)是一位美术天才,他在事业上的发展与成功,不但源自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而且源自徐悲鸿的伯乐眼光。1901年,滑田友生于江苏省淮阴县渔沟村一个贫苦的木工家庭,1919年考入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美术科,毕业后成为高邮一小的美术教师。1930年,他创作了木雕《小儿头像》,在同事的鼓励下拍成照片慕名寄给徐悲鸿。徐悲鸿复信说:“迄今为止,中国现在恐怕还没有人能刻出这样的雕像,你不必进中央大学,我愿与你为友,将你送到法国去学习雕塑,希望春假到南京来相见。”于是滑田友如约来到南京,徐悲鸿看到这件木雕原作后非常高兴,把它推荐给当时的畅销报刊《良友》《新闻报》发表。

在徐悲鸿的鼎力帮助之下,1933年,滑田友有幸赴法国留学,先后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儒里昂研究院学习、研究和创作,追随布夏、德斯比奥等大师学习雕塑,还几乎跑遍了巴黎的博物馆、美术馆,系统学习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雕塑作品,深入研究欧洲伟大的雕塑传统,对东西方的雕塑传统与特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下,在抗击日寇侵略的战争中,滑田友这位年轻的中国艺术家身处异国,不忘祖国危难。在淞沪会战的硝烟中,滑田友曾在上海闸北街头目睹一位母亲以身为盾保护幼子,在被不断轰炸的废墟中仓皇逃命。这个场景使他刻骨铭心,成为他终生挥之不去的创作母题。

1937年,远在巴黎的滑田友得知南京被日本飞机轰炸,之后沦陷。他怀着沉痛的心情在巴黎阴冷的地下室创作了《轰炸》的图稿,并捏出第一组泥稿,泥坯上塑出了母亲惊恐的眼神——那是他在南京大屠杀报道中读到的千万双绝望眼睛的缩影。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为避纳粹搜查,他将泥稿深埋入煤堆6年,其表面的煤灰与干裂的纹路成为历经战火洗礼的天然印记。1946年,当《轰炸》重见天日,并在条件成熟后即将铸铜时,他坚持保留泥稿上煤灰的痕迹,甚至与法国的铸造工匠发生激烈争执:“这些裂纹是母亲摔倒时膝盖擦过碎石的痕迹,磨平它们就是在抹杀历史。”

《轰炸》塑造了一位带着孩子逃难的母亲形象,内涵深邃、形式简洁、体态浑厚、气象质朴。在作品中,极力躲避轰炸的母亲裹着头巾,惊恐回首,紧张地抬头望天,因为空中又飞来日军轰炸机。她右手紧搂怀中小儿,左手拉着大儿快步逃离。她左腿绷直,迈开的右腿弯曲,重心放在右脚脚尖。母子三人以45度前倾,形成极不稳定的三角形,母亲绷直的脊梁与孩童蜷缩的身体,构成强烈对比。滑田友以这种特殊造型,强调了母亲身体前倾的动势,大胆地建构了作品的视觉张力。其创作放弃了欧洲学院派雕塑过分依赖现实模特的做法,更加主动地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宝库中汲取造型语言,加强整体的浑然性,突出线条的装饰性,营造“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性,激活了形体之外的意境,创造了具有个人图式特色的艺术风格。为此,法国《艺术评论》杂志曾将滑田友的《轰炸》与罗丹的《加莱义民》并置加以讨论:“罗丹塑造的是群体赴死的悲壮史诗,滑田友却用母子三人的微观叙事,刻画出文明在绝境中的呼吸节奏。”

这件雕塑在形式上浑然肃穆,既有西方古典主义雕塑在扎实造型与理想结构方面的呈现,又吸收了中国传统雕塑中的线性美与整体美,是表现战争题材主题性创作的现代经典作品。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奠基人之一,滑田友提出的“手感即心法”的教学理念,至今仍在很多当代雕塑创作中回响。他曾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制定“盲塑”训练的方案——让学生蒙眼后再捏泥,重在重新理解手指与材料的对话。《轰炸》上那些布满裂痕的青铜肌理,以及铸造时因气体残留形成的微小孔洞,常被视为瑕疵,而滑田友却刻意保留,从而使冰冷的金属有了“战争体温”,每道塑痕都成为战争伤痕的见证,它们让历史呼吸,使记忆鲜活。钱绍武认为:“《轰炸》表面的每一道裂痕,都是文化自觉的胎记。”如今,当数字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3D打印替代手工时,这些手法、塑痕反而成为振聋发聩的宣言,更加凸显出心灵与双手交融的文化意义。

艺术本真的生命力,不在于完美无瑕,而在于能够承载创作者的温度与时代的痕迹。这件穿越战火、具有东方雕塑语言的《轰炸》,凝固了战争与苦难的记忆,传达了珍爱和平的理念。其表面未被打磨的裂痕与气孔,成为东西方共同的精神印记,在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中不断焕发新生。

(作者:邵晓峰,系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相关文章

  • 新华社权威快报|《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瑰宝——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智库报告发布

    7月25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在河南郑州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上发布《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瑰宝——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智库报告。报告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站在民族复兴和文明传承的战略高度,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坚持“保护第一”理念,推进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妥善处

    2025-07-25 11:09:00
  • 构建中国特色检察公益诉讼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与发展保障

    着力构建检察公益诉讼自主知识体系,形塑中国特色的检察公益诉讼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检察公益诉讼领域的支撑——构建中国特色检察公益诉讼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与发展保障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

    2025-07-24 15:19:00
  • 大运会:中国队包揽乒乓球女双金银牌

    新华社德国埃森7月23日电(记者季嘉东、韦骅)23日,在莱茵-鲁尔大运会乒乓球女双决赛中,中国组合韩菲儿/王晓彤以4:0战胜队友杨屹韵/赵尚,获得金牌。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赛事中获得的首枚乒乓球金牌。本场比赛,韩菲儿带病上阵,虽然高烧不退,却丝毫未受影响,正手进攻多次得分。相比之下,对手杨屹韵以切削

    2025-07-24 10:05:00
  • 外资加仓中国,全球资本“再平衡”加速

    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稳步向好,外资持续加码中国资产,A股市场逐渐成为其新的重点布局领域。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扭转过去两年净减持态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全球资本正经历“再平衡”过程,外资在A股的配置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伴随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以

    2025-07-24 06:53:00
  • 中国西电累分红44亿分红率超50% 通用电气持股12年拟减持股价涨停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沈右荣重要股东拟减持,中国西电(601179.SH)股价反涨停,引发市场关注。7月21日早盘,中国西电高开高走,午后开盘后突然走高,13时11分,巨量拉涨停,成交量19.09亿元,创下2024年11月4日以来的新高。中国西电的股价为何强势?7月20日晚,中国西电公告,持

    2025-07-22 08: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