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严佳敏 魏冯
天气闷热,玩水避暑正当时。
社交媒体上,一众“带娃必去”“玩水避暑”清单备受网友关注,清单内既有大大小小的水上乐园,还有不少商场水池、景区池塘、野外溪流。
记者随机走进一处市中心的喷泉小水池,看到有不少家长正带着小朋友玩水,记者也跟着下了水,踩在不冰不热的水里,真的特别舒服。几分钟后,记者上岸,泡过水的皮肤先是感觉有点凉,过了一会儿感觉有点涩涩的,后续的一两个小时里,记者没有及时用水冲洗,感觉皮肤稍微有些发痒。
聊天过程中,不少家长也向记者道出担忧:近期“食脑虫”感染案例不少,玩水会不会导致感染?
带着疑虑,记者联系了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四川省妇女儿童医院)医院感染管理部(公共卫生部)副部长王华飞,他提醒大家,“在各类自然水域,玩水其实不太安全。”
细菌和寄生虫是两大感染源
“自然水域可能存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尤其是在生活污水排放口、动物粪便污染的区域,像商场的喷泉这些地方更需要管理好宠物。”王华飞介绍,如果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可能会出现腹泻、呕吐等胃肠道不适及尿路感染等。
针对家长们担忧的“食脑虫”等寄生虫感染,王华飞表示,“食脑虫”是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是寄生虫的一种,感染概率低,但感染后的风险很大,正成为夏季玩水的隐形杀手。它主要存在于湖泊、温泉、池塘等温暖淡水、潮湿土壤或淤泥中,无需宿主即可在自然环境中独立生存,“部分致病性阿米巴原虫会通过鼻腔或皮肤伤口等途径进入体内,引发急性或慢性脑膜脑炎,特别要小心的是,感染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脑膜炎等高度相似,易被误诊,具有极高的致死率。”
选对水域、做好防护、及时清洁
如何做好防护,降低感染风险?
做好评估,选择安全水域是第一步。口诀“一看二闻三摸”是最基本的判断办法,要选择水质清澈、无异味、入手无灼烧感的水域。其次,温暖、流动性差的水域是“食脑虫”及各种病原体滋生的温床。同时要避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口,远离水草茂盛、淤泥较多的区域。王华飞补充,“身体状态也很重要,如果皮肤上有伤口或者近期免疫力低下,要避免下水。”
玩水的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减少接触和暴露。玩水时可佩戴泳镜、泳帽、鼻夹和鼻塞,避免污水进入嘴巴、鼻子、眼睛,引起感染。不慎吞入池水、溪水,要及时漱口。王华飞补充,控制玩水时间和行为同样重要,要避免长时间在水中,同时不要随便触摸水底的水草、淤泥。
玩水后的清洁工作必不可少,要及时用干净的流动清水和肥皂冲洗全身,还有用瓶装水或温开水冲洗鼻腔。
王华飞特别提醒,“若玩水后1—2周内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接触过自然水域或呛水’,避免误诊,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