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文章网

首页 >  实时讯息 > 

【杨柳科普】肥胖型糖友更要做好运动管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22:07:00    

全球肥胖人口已突破10亿,中国成人肥胖率高达9%,超重人群占比41%。肥胖不仅使体型发生改变,更是一种以脂肪组织异常积累为核心的慢性疾病,涉及激素失衡、代谢紊乱等多重机制,而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占比也在逐日增加。

运动管理作为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控制血糖、改善身体机能、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的运动管理不仅能帮助减轻体重,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规律运动可降血糖

52岁的张先生是一名肥胖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身高172厘米,体重达83千克,腰围更是高达100厘米,BMI(身体质量指数)为28.1。2型糖尿病病史3年的时间,张先生用了很多降糖药,但是血糖一直控制得不理想,所以近3个多月,他在原有降糖方案的基础上,严格控制饮食并坚持每天三餐后快走30分钟。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他的空腹血糖就从9.2毫摩尔/升降至6.8毫摩尔/升,腰围减少了4厘米,体重也下降了5千克。

规律运动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0.5%~0.7%,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并预防心血管并发症。

研究表明,运动能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1.促进葡萄糖利用。肌肉收缩可直接摄取血糖,减少胰岛素依赖。2.改善脂代谢。降低甘油三酯,升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脂肪组织分泌的炎性因子,改善胰岛素抵抗。

三项运动结合效果佳

看到了张先生运动后如此可喜的变化,那糖友们应该如何合理运动呢?

有氧运动 每周进行至少3~5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且运动间隔不超过两天。每次持续至少10分钟,每天累计30~60分钟,每周总运动时间应达到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较大强度)。运动强度方面,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相当于50%~70%的最大心率或3~5代谢当量,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较大强度的有氧运动相当于70%~85%的最大心率或6~8代谢当量,如快速骑车、做有氧健身操等。其中步行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运动形式,推荐患者每天步行不少于6000步,步频60~90步/分钟,尽量达到100步/分钟。

阻抗训练 建议每周进行2~3天阻抗运动。初学者可从轻负荷,如20%~40%一次最大重复阻力开始,逐渐增加负荷和组数。经验丰富的患者则可将负荷适当增加至60%~80%。运动包括使用哑铃、杠铃、弹力带等器械进行的力量训练,以及自身的体重作为阻力的俯卧撑、深蹲等练习。

柔韧性和平衡训练 推荐长期久坐或老年患者每周进行至少2~3天平衡及柔韧性训练,包括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形式,以及简单的伸展运动。目前随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久坐行为的管理愈加重视,建议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有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的患者,每30分钟进行一次任何强度的活动以中断久坐。

运动期间应合理调药

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重视运动、饮食和减重的综合疗法。运动类型方面,推荐有氧运动和阻抗训练相结合,同时避免高爆发力的运动。如游泳、骑车等,这些运动对关节的压力较小,适合肥胖患者,能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

另外,肥胖的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每周应完成5~7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隔天进行1次阻抗运动,每次10~20分钟,减重速度以每个月减少2~4千克为宜。

在运动治疗期间,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运动量,合理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例如,在使用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以及胰岛促泌剂时,应根据血糖水平和运动量调整药物剂量,警惕低血糖的发生。由于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例如,GLP-1受体激动剂等具有减重获益的降糖药物,与运动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改善肥胖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和体重控制。

但糖友们在运动的时候,以下注意事项需要谨记:1.避免空腹运动。尤其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建议餐后1小时开始运动,随身携带糖果以防低血糖。2.循序渐进。初始阶段从每天10分钟快走开始,逐渐增加强度。3.如果目前血糖>6.7毫摩尔/升或有严重的视网膜病变、未控制血压(>160/100毫米汞柱)等情况,患者需暂停运动。

运动管理是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肥胖的糖友们,合理的运动计划不仅能帮助减轻体重,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实施运动管理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并发症等,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并注意运动过程中的安全和监测。同时,运动管理应与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形成综合的治疗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相关文章

  • ‌全国预防接种日:带状疱疹“防大于治”,慢病人群接种疫苗安排上

    “门诊上有一位7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本身他有周围神经病变,得了带状疱疹之后,疼痛的症状非常明显,导致患者难以入睡,其他并发症也更显著。”在“健康中国家 疫苗护万家”主题科普采访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姜雅秋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享道。今年的4月25日是第39个“全国预防接种日

    2025-04-24 16:42:00
  • 斜视患者的新生:致谢医护团队,勇敢追求幸福

    近日,南昌洪城爱尔眼科医院乔丽萍博士带领的团队收到了一封来自斜视患者手写的感谢信。患者在信中特别提到在就诊过程中感受到的专业医疗服务和舒适的就诊体验,并对乔丽萍博士、江燕主任带领的医疗团队表达了感谢。据悉,患者小李(化名)的眼睛从小便有斜视问题,因家住山区,父母在外工作,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对于斜视

    2025-04-19 11:27:00
  • 术后三天就能下床!83岁老人肿瘤手术后快速康复

    长期以来,高龄患者被认为手术耐受性差、术后恢复慢,不适合接受复杂高难度手术,但随着微创外科、智能化影像导航以及ERAS康复体系的进步,这一观念正在被打破。近日,83岁的梁奶奶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拆弹”手术——通过腹腔镜微创技术切除了胰十二指肠部位直径7厘米的肿瘤。术后仅3天即

    2025-04-15 21:20:00
  • 房颤“一站式”手术:房颤治疗的“双保险”

    近日,通用环球中铁西安医院心血管病院何丽主任团队为一名高龄房颤患者成功实施了房颤“一站式”手术,标志着医院在心脏电生理技术方面进入了发展新阶段。患者83岁,有阵发性房颤,CHA2DS2-VASc-60评分提示存在高危的再次栓塞风险,HASBLED评分提示应用抗凝治疗过程中存在高危出血风险。何丽团队科

    2025-04-14 10:51:00
  • 昆医大附一院举办第37个“世界血友病日”系列活动

    4月11日至12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举办第37个“世界血友病日”学术交流暨患教系列活动,旨在提高社会对血友病的认知,推动规范化诊疗和科学护理,减少出血发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今年血友病日的主题是:“科学防治血友病,让生命不再脆弱”。4月11日下午,医院在影像楼3楼会议室举行了多学科(

    2025-04-13 15: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