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农业兴,百业旺;农民富,潍坊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潍坊作为农业大市,始终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从“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到“寿光模式”,这片热土不断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展现潍坊三农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先锋力量,鲁网潍坊联合潍坊市农业农村局进行“强农先锋”专题采访,聚焦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模范人物、先进典型和标杆案例,传播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以先锋为镜,向榜样看齐,汇聚农业强市的澎湃动能,为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凝聚力量。
鲁网5月27日讯(记者 王玉龙 张丽华)5月20日,气温38°C,潍坊迎来今年第一个“高温日”。位于潍坊市潍城区乐埠山创新科技产业园的山东大益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滚滚热浪中迎来了又一批参观考察者。山西牧英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刚一行,在大益公司总经理刘永先的引领下仔细参观调研了大益公司的生产、研发现场,“前期我们通过网络了解了一些情况,这次专门过来考察学习,感觉大益公司在发酵饲料、微生态添加剂上实力非常强……”王志刚一行对大益公司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表达了下步深入合作的强烈意向。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山东大益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永先,以其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不懈的创新精神,从一名普通创业者成长为微生物农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带领企业从初创时的艰难起步到如今产值数亿元的行业标杆,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驱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之路。

廿年创业多艰辛
刘永先的创业故事是一部充满曲折与奋斗的励志篇章。作为山东大益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和掌舵者,他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从高峰到低谷再到新高度的“螺旋演进”。
1999年起,年轻的刘永先进入饲料行业。从基础业务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扎扎实实。
工作中,刘永先不断留意观察饲料行业的走向。2004年,刘永先注意到了新兴的生物饲料领域,觉得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2005年,刘永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挥起了自主创业的大旗。
“那时候,为了让牲畜少生病、不生病,养殖户在饲料里使用抗生素很常见。当时我就想,如果有一种东西添加到饲料里能起到调节肠道减少用药的作用,不仅减少养殖户的开支,还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这不很好吗?!于是我开始接触和选择益生菌……”一年的时间里,刘永先马不停蹄,谈合作、研究产品性能、作市场推广……当年销售生物饲料2400多吨,顺利地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元。
找到了发力点,刘永先如鱼得水。
2006年上半年,刘永先在潍城区乐埠山创新科技产业园拿下13.2亩地,投资组建标准化厂房;2006年下半年,他开始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不断延伸自己的产品链;2007年,公司的销售额首次突破了1000万元大关……
但变化突如其来。2007年之后,大大小小的生物饲料公司开始争相涌现,产品的雷同化、持续的价格战,利润不断被蚕食。公司的销售额从千万元下滑到几百万元再到几十万元,最后入不敷出。
“2010年公司就开始亏损了,我只能开始一点点调查市场,找原因。市场无序竞争、产品同质化严重,问题看似很简单,但要解决却是很难。”刘永先卯足了劲,他要把主动权重新抓回来。

刘永先(中)
科研是第一生产力
“当时全身心地投入到营销中去,忽略了研发,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企业陷入了恶性价格战的泥潭。……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产品没有独特性,没有不可替代性。”这一惨痛经历让刘永先深刻认识到,没有核心技术支撑的企业,是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的。
痛定思痛后,刘永先毅然调整发展战略,将企业重心从营销转向研发。他通过潍城区搭建的创新创业平台,新建现代化生产车间,并主动招才引智,全力开展科研攻坚。企业先后与中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引进高层次人才10余人。这一战略转型,使企业产品迅速在市场中脱颖而出,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刘永先打破传统企业封闭式研发模式,积极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2017年,他们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达成战略合作。2018年底,大益生物山东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为企业提供了更高的研发平台。同年,大益生物还联合山东省农业大学建立博士工作站,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潍坊市农科院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放式的创新模式,使企业快速获取前沿技术信息,缩短研发周期,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刘永先还定期安排技术骨干到美国、日本等地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对接知名专家教授,逐项突破技术难题,仅这几年,他们就走了近三十个国家。
在研发投入方面,刘永先“舍得花钱”。2021年,公司取得肥料生产许可后,立即投入3000万元用于研发生产微生物菌剂和生物菌肥。2023年更是先后投入7000余万元引进牛乳铁蛋白肽、5-ALA、聚谷氨酸、壳寡糖、褐藻寡糖、噬菌体等新项目。为配套这些项目落地,公司投入800万元采购精密发酵罐、碟式离心机、多效浓缩器、喷雾干燥塔等先进生产检测设备,这种大手笔的研发投入在普通农业科技型企业中也属罕见。

核心技术创新是大益生物立足市场的根本。刘永先带领团队聚焦功能性微生物及代谢产物的研发,成功开发出替代抗生素的系列产品。企业拳头产品功能性益生菌已升级到第五代,能够有效预防动物肠道疾病,被200余家兽药企业采购。“我们成功研发的噬菌体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企业走在了国内无抗养殖领域的前沿。”刘永先介绍。
科技研发目前已经是大益公司的主要核心竞争力之一。该公司拥有独立菌种种子库,核心专利及生产菌种800余种,可广泛应用于饲料工业、畜禽养殖、海洋水产、粪污处理、环保菌剂等领域,可根据不同客户需求,优化菌种搭配方案,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凭借完善的研发体系、严格的质量控制、优异的产品表现,所生产的大益生物系列产品,深受广大客户的信赖与好评。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刘永先带领大益生物实现了华丽转身。企业从最初仅生产饲料添加剂的小厂,发展成为拥有独立益生菌菌种库、自有知识产权菌种1000余株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线也从单一的饲料添加剂扩展到涵盖畜禽养殖、海洋水产、粪污处理、环境改良、作物种植等多个领域的微生物产品体系。2020年,公司正式更名为山东大益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企业进入集团化发展新阶段。

为农牧业绿色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刘永先始终认为,企业的发展必须与产业进步、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增长和价值最大化。
在传统养殖业中,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针对这一行业痛点,大益生物研发的功能性益生菌产品有效预防动物肠道疾病,为养殖业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抗生素替代方案。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畜禽产品的安全性,也为推动畜牧行业“减抗、限抗”政策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撑。微生物肥料与土壤健康峰会组委会专家在考察大益生物后指出,这类微生物产品“真正让中国农民增产增收,为中国农业保驾护航”。
在土壤健康领域,大益生物的贡献同样显著。随着化学肥料长期过量使用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微生物肥料成为改善土壤健康的重要选择。2021年取得肥料生产许可后,大益生物迅速投入3000万元研发生产微生物菌剂和生物菌肥,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吨。这些产品通过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活化养分、降解有害物质等机制,有效改善了土壤生态环境,提高了耕地质量。
产业链协同发展是刘永先推动产业进步的重要途径。他创新性地构建了“企业+科研机构+农户”的产业生态体系。一方面,企业与中国农业土壤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保证技术创新源头活水;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推广和服务,将创新成果辐射到广大农户。这种协同模式既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又让农民实实在在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

致力于微生物菌种研发与生产20年,大益生物目前下设5大生产基地,员工200余人,总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35000余平方,拥有专业的实验检测设备和智能自动化发酵设备,真空冷冻干燥系统,多效蒸发系统,离心、压力喷雾系统以及-86℃菌种保藏中心,核心专利及生产菌种800余株,经验丰富的博士硕士科研团队20余人。专业的产品管控系统确保了优异的产品质量。大益生物先后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山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山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山东省工友创业园、潍坊市隐形冠军企业等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企业技术实力的肯定,也是对其产业贡献的认可。更为可喜的是,通过刘永先和大益生物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接受并应用微生物技术,形成了“技术提升—产量增加—收入提高—技术再投入”的良性循环,为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
有情怀、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是刘永先对自己的要求。高质量的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近年来,刘永先坚定地致力于养殖、种植、新产品、新技术、新肥料,新型添加剂的引进和应用,出访南非巨藻生产基地、去意大利学习先进的科技技术,致力于让高新科技具体应用到生态农业一线,更好地推动行业效益、生态文明、食品安全、生活健康。
“下步我们将大力推进合成生物学研发,进行生产数字化改造,并积极响应走出去战略,加快全球布局步伐,打造行业标杆科技型企业,在快速迭代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为农牧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刘永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