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荆元吃过了饭,思量没事,一径踱到清凉山来。这清凉山是城西极幽静的所在。”《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中所提到的清凉山,是南京一座富有历史气息的“城市山林”。它静卧于城市一隅,散发着宁静、文雅的气息。
清凉山因进门不远处的清凉寺而得名。这里曾是皇家避暑胜地,承载着南京城丰厚的历史文化记忆。如今这里竹林茂密、环境清幽,漫步其中,随处可见悬挂于树木、竹林间的鸟笼,周边居民常来此休闲放松。

文人墨客理想栖息地
自古以来,清凉山便因其清凉幽静深受文人墨客青睐。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到清凉山,必访清凉寺。他所题《清凉寺白云庵》,流露着他对隐居山林生活的向往。清凉寺也是王安石与朋友相聚的胜地,他曾与好友耿天骘同游清凉寺,夜晚留宿于此,写下诗作《与天骘宿清凉广惠僧舍》。
清代画家龚贤晚年在南京清凉山购置几间瓦屋和半亩土地,栽花种草,潜心作画。其作品《清凉环翠图》中大江开阔,山峦起伏绵延,清凉台隐现于云雾之间,构图平中寓奇,生动呈现了他所居住的清凉山的实景。
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辞官后隐居的随园恰好紧邻清凉寺,他便也成为清凉寺的常客。他曾在《随园记》自我介绍中写道:“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他还曾登高远眺,饱览山景后写下《晚登清凉山》一诗。
“民国第一写手”张恨水尤其醉心于清凉山中的“清凉古道”。他曾在《清凉古道》一文中写道:“我居住在南京的时候,常喜欢一个人跑到废墟变成菜园竹林的所在,探寻遗迹。最让人不胜徘徊的,要算是汉中门到仪凤门去的那条清凉古道。这条路经过清凉山下,长约十五华里,始终是静悄悄地躺在人迹稀疏、市尘不到的地方。”
近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在逛过清凉山后,写下切身感受:“清凉山在一个角落里,似乎人迹不多。扫叶楼的安排与豁蒙楼相仿佛,但窗外的景象不同。这里是滴绿的山环抱着,山下一片滴绿的树;那绿色真是扑到人眉宇上来。若许我再用画来比,这怕像王石谷的手笔了。”

历史可追溯至远古
蜿蜒于汉中门与定淮门之间的清凉山方圆约4平方公里,海拔百余米。小小一座清凉山,历史却可追溯至远古。
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石首山等。战国时期,楚威王在此设立了金陵邑,从而为南京赢得了“金陵”的古称。三国时期,东吴在此构筑了石头城。南唐后主李煜即位后,专门在清凉山修建了一座避暑行宫,此后清凉山也就成了古代南京的皇家避暑胜地。直至北宋时期,这座山才正式更名为清凉山,并沿用至今。
清凉山上名胜古迹随处可寻,有驻马坡、南唐古井、清凉寺、崇正书院及扫叶楼等。其中,驻马坡见证了诸葛亮与孙权曾经的驻足;南唐古井“还阳泉”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南唐后主李煜建造避暑行宫,即以此井之水作为饮用之需;崇正书院原为明朝嘉靖年间督学御史耿定向的讲学处……
20世纪初,清凉山被辟为公园,从此走进寻常百姓生活,成为南京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然而1937年,清凉山遭到侵华日军的严重破坏,许多古迹毁于一旦,树木被砍伐,建筑被摧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恢复清凉山生态功能。经过多年努力,清凉山终于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20世纪70年代末,南京为了建设城西干道并降低路面高度,对山体进行挖掘,清凉山被分割为两个独立的公园区域。道路以东部分被保留并发展成了清凉山公园,园内散落着众多历史古迹;道路以西部分则演变成石头城公园,与清凉山公园隔虎踞路相望,共同构成了一幅壮阔而深沉的自然与历史画卷。
近年来,清凉山公园不仅深入挖掘并弘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新建了李剑晨艺术馆、魏紫熙艺术馆以及中华奇石馆等多处现代人文景观。现代人文设施与文化活动的引入,提升了清凉山的文化吸引力和游客体验。景区每年还举办兰花展、银杏文化节等特色文化和旅游活动。

清凉文脉源远流长
“清凉山文化是一座蕴藏着巨大潜能的富矿,从中可以提炼出丰盛的文化大餐。”多年研究清凉山文化的82岁文化学者葛长森说。2022年,葛长森编著出版《清凉源流》一书,清凉山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积淀在读者面前清晰呈现。
“我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在清凉山下度过的。这里留下了我儿时、年轻时的许多记忆。”葛长森告诉记者,那时候,他课后常与同学登上清凉山顶,在亭子里赏山景、谈李煜、论历史;学期末也会在清凉山下寻片树荫复习功课。对清凉山文化研究越多,葛长森心中的清凉山情结越深厚。
在葛长森看来,清凉山文化多元。作为一座城市中的山林,南京的山、水、城、林特色在清凉山上都有着极致体现。它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文化的厚度,人们从中可以挖掘到园林、美术、教育等丰富的文化。此外,清凉山文化极“雅”:明朝琴师曾在这里抚琴;清代人们曾在这里摆茶摊下棋,景象繁盛;每年重阳节,南京人喜欢在这里登高饮重阳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无不蕴含其中。
清凉山文化绵延多元,近年来,清凉山经常举办茶会、书会以及培训班、研讨会,并陆续出版研究专著,在《清凉源流》《清凉茶语》等4本作品问世的基础上,清凉山文化的相关研究当前仍在继续。葛长森说,为延续清凉山古人文化传统,今年秋天清凉山将推出首届重阳诗会,希望其将来能够成为南京的一块文化招牌。
放眼清凉山的未来发展,葛长森觉得,这里缺少一座博物馆。“当前清凉山的文化遗迹散落在一个个故居、园林中,需要一个核心场馆将其集中梳理呈现出来。此外,这里也有待打造一个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的基地,让清凉山文化的价值更好地滋养社会。”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视觉中国供图
